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菏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4:33:40  浏览:841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菏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


菏泽市人民政府令
第6号

  《菏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发布施行。
  市长: 赵润田

  二○○七年四月十五日

  菏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我市农村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
  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农业、司法、教育、统计、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第三条 凡在我市辖区内居住,具有我市农村常住户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困难居民,均可向所在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享受低保待遇。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混合家庭,已享受城镇低保的,不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四条 农村低保标准原则上每人每年不低于700元。具体标准由县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及燃料等费用,并适当考虑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等提出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农村低保标准应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
  第五条 保障对象实际收入达不到农村低保标准的,对其差额部分给予现金救助。
  第六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地统一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评估办法。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所有家庭成员全年农副业生产及其他合法劳动经营所获纯收入的总和。农村居民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奖励、荣誉津贴、抚恤补助、优待金、临时性社会救济金、在校生获得的生活津贴和困难补助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七条 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居民,需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查后提出评议意见,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发给《菏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享受农村低保救助。
  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及批准结果应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政策规定予以复核。
  第八条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分级负担,在争取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2:4:4的比例分担。
  有条件的村应为农村低保对象提供一定的服务和帮助。
  第九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低保对象人数和实际救助水平,于当年11月份提出下年度农村低保资金预算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救助资金纳入县区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第十条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对象提供捐赠和资助,所捐助的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管理,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
  第十一条 农村低保资金采取社会化发放的办法,由县区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原则上每季度发放一次。
  第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村低保对象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每半年审核一次。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中止低保救助。
  第十三条 申请享受农村低保的家庭应如实反映家庭成员及家庭所有经济收入,不准隐瞒或虚报,不得冒领保障金。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低保资金的管理、审计、监督,确保低保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对虚列、挤占、挪用低保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应严肃查处。
  第十五条 各县区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洛阳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

河南省洛阳市人大常委会


洛阳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

(2007年9月27日洛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7年12月3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设立和建设
  第三章 经营和管理
  第四章 资源保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风景资源,规范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行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森林公园,是指依法设立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供游览、休闲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区域。
  森林公园分为经营性森林公园和公益性森林公园。经营性森林公园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在国有林场、国有苗圃以及在集体林地范围内设立的从事经营开发活动的营利性森林公园;公益性森林公园是指采用政府投资或者单位、团体、个体捐资等方式设立的非营利性森林公园。
  按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环境质量等级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适用本条件。
  第四条 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贯彻生态优先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公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 组织协调、解决森林公园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公益性森林公园的培育、保护和管理经费,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管理工作。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立和建设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全市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森林公园。
  第九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使用者申请设立森林公园的,应当征得所有者的同意。
  第十条 申请设立县级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市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
  (二)面积不少于七十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七十以上;
  (三)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三级以上标准;
  (四)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清楚,界限明确;
  (五)有相应的建设资金。
  申请设立市级森林公园,除应当具备前款第(一)(四)(五)项条件外,还应当具备面积不少于一百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七十以上;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二级以上标准的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应当向所在地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森林风景资源的景观照片、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经营管理机构职责、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配置等情况的说明材料。
  第十二条 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设立县级森林公园的,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设立市级森林公园的,在十个工作日内签署初审意见,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
  第十三条 设立市级、县级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书,应当明确森林公园的名称、位置、面积和四至界线,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申请设立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的,按照国家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程序执行。
  第十五条 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依法参与森林公园内景区景点、旅游项目、商业网点、服务接待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第十六条 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应当成立经营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二)组织实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三)组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及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活动;
  (四)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造林绿化、护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在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范围内设立的森林公园,其管理机构为森林公园的管理机构。
  第十七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报原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基本情况;
  (二)森林风景资源及其特点;
  (三)建设发展目标;
  (四)总体布局及功能区划;
  (五)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培育、利用、管理措施及景区规划和建设条件;
  (六)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工程项目及其投资概算和效益评估。
  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长远规划相衔接,突出自然景观,体现地方特色。
  森林公园在城市规划区的,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并符合城市绿线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应当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各项设施建设要与周围景观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设项目的定点和设计方案,应当经原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依法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森林公园内的交通、游览、娱乐等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依法由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森林公园内不得建设破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质遗迹、古树名木、古生物遗迹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设施。
  第十九条 森林公园需要撤销、合并、改变或者变更隶属关系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章 经营和管理

  第二十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措施。对交通运输工具、游乐设施、危险地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定期检查维修,消除事故隐患。在危险地段、水域以及猛兽出没和有害生物生长区域,应当设置安全警示和防范说明标志、标牌。
  第二十一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森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确定环境容量和接街规模,合理组织森林旅游活动。
  第二十二条 进入森林公园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经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同意,其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按森林公园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摊点经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费用。
  第二十三条 公益性森林公园不得出售门票,但可以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开展的经营开发活动,取得的收入应当于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维护。
  经营性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的标准,出售门票。
  第二十四条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标本采集、影视拍摄的,应当制定保护措施和活动计划,并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文艺演出和从事其他大型团体活动的,应当向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制定保护措施,并到有关部门办理批准手续。
  第二十五条 森林公园所在地的森林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依法在森林公园设置派出机构,维护森林公园内的治安秩序。

第四章 资源保护

  第二十六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资源进行清查,并建立档案。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内古树名木以及珍稀、濒危和具有独特观赏、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进行登记,在其主要生长地或者栖息地设置保护设施及保护标志。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征用森林公园地。因工程建设等确需占用、征用森林公园林地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占用、征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森林公园景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毁林开垦,擅自开矿、采石、挖沙;
  (二)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和游览服务警示标志;
  (三)擅自取土、放牧或者采集花木、种子、果实、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四)在林木、公共设施上涂写、刻画;
  (五)排放超标准的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乱倒乱扔生活垃圾、废气和生活污水,乱倒乱扔生活垃圾、废弃物、污染物;
  (六)填堵或者擅自改变自然水系;
  (七)不按指定地点进行经营活动;
  (八)采伐、损毁森林公园内古树名木;
  (九)擅自在森林公园内采集或者猎捕、伤害国家和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因特殊情况确需采集或者猎捕的,应当依法办理采集证或者猎捕证,并按照采集证或者猎捕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采集或者猎捕。
  第二十九条 在森林公园的主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外,不得擅自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
  第三十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森林公园内有害生物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护林防火责任制度,配备防火设施、设备,划定禁火区和防火责任区,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禁止在森林公园内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应当按照森林防火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牏:
  (一)违反第八条规定擅自设立森林公园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八条规定森林公园的建设没有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的,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状;造成森林资源等破坏的,依法赔偿损失,并处以被破坏森林资源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四)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八条第(四)项规定的,责令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二十八条第(八)项规定的,按古树名木的价值赔偿损失,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十十八条第(九)项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八)违反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十八条第(一)、(五)、(六)、(七)项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或者作出其他行政处理决定的;
  (四)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南府发〔2008〕3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日

南宁市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资助,激励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会员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务实、兼容、创新的传统,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多出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好地服务我市“三个文明”建设。

  二、资助对象

  凡我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学会及其会员均可申请资助。

  三、资助原则

  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原则上资助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有南宁地方特色或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目的是为了突出研究重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研究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根据资助原则,申报者可根据资助重点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在设计题目时,要结合学会会员所研究领域和工作部门实际,从我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增强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或著作。要求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并重,注重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资助项目的申请

  (一)申请时间:每年的1月1日至3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二)申请地址:新民路65—7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三)申请要求:

  1.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职称(或相当副高职称)以上,或有2项以上研究成果(指正式出版的专著或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或专家组评审通过的调研报告)。

  2.申请研究项目资助需提交申请书和课题研究纲要各6份,要求用A4纸打印,经所在学会审查盖章后,连同电子版一并报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申请书中所填的项目责任人必须真正承担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以确保项目的研究水平。

  4.研究项目纲要的设计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拟研究的主要问题、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5.研究项目纲要不少于2000字,并用A4纸打印。

  6.上一次立项资助项目未按时完成的不得申请下一次资助。

  五、课题完成时限、验收拨款及使用

  (一)课题完成时限:立项资助研究项目要求在项目申请书所定时间内完成并结题,立项资助出版项目要求当年出版,逾期作为自动放弃。

  (二)课题验收:被确定为资助项目的项目级别为市一级(地厅级)项目,严格按照市级项目验收标准,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验收。研究成果形式为调查研究报告的须有采用单位意见或专家评审通过鉴定书,并在研究成果封面上注明“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文发表(原则上要求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须注明“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著作出版须注明“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社会科学出版项目”。

  (三)课题拨款:立项资助研究项目原则上不给予课题研究启动经费,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项目负责单位或项目负责人签订立项资助研究协议。研究项目经验收合格后,资助经费原则上一次性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出版项目的资助经费直接划拨到出版社。

  (四)研究成果的使用和管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课题研究成果拥有使用权。项目验收后,应将项目样本10份及电子版交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成果归档和结集出版使用。

  六、资助等级、金额

  (一)研究项目原则上每项资助金额3000元,出版项目每项资助5000元。每年具体资助的项目和金额,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初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二)从2007年起,此项目财政预算为每年16.5万元。根据财政收入情况各年度可适当增加。

  七、本办法由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解释